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北京外国语大学八秩风华梦百年这所高校如何铸就“共和国外交官的摇篮”?!

北京外国语大学八秩风华梦百年这所高校如何铸就“共和国外交官的摇篮”?

时间:2024-03-29 07:13:58 来源:俊雄娱乐网 作者:热点 阅读:999次

原标题:北京外国语大学八秩风华梦百年这所高校如何铸就“共和国外交官的北京摇篮”?

北京外国语大学八秩风华梦百年

这所高校如何铸就“共和国外交官的摇篮”?

( 2021-09-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教育

2021年7月2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生在拍照留念。外国

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本报记者涂铭、学秩我们的罪名赵旭

1941年,风华战火纷飞中,梦百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三分校俄文队,高校共和国外在延安成立,何铸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办高等外语教育之先河,交官后几经合并更名,北京发展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下称北外)。外国

2021年,学秩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一伟大的风华历史时刻,北外迎来建校80周年。梦百一路走来,高校共和国外北外始终以传承红色基因、何铸服务国家建设为己任,承担着中外交流的神圣使命,发挥自身独特优势,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0年来,这所高校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外语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的高端涉外人才,被誉为“共和国外交官的摇篮”。记者走进北外,从它的历史、贡献、育人和改革等方面,与师生探究这所高校的独特使命。

生于烽火年代 传承红色血脉

经过北京西三环北路,为公桥西侧用红砖砌成的高大拱形门格外显眼。很多人不曾想到,这座大门的设计取材于延安窑洞入口的形象,它因此也承载着时代的红色印记。

穿过拱门,便进入北外西校区。径直前行300余米,北外新校史馆赫然眼前。

《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墙上的校歌,带领观众开启校史馆的我们的罪名旅程。北外80年的历史,正如这一歌名那样,贯穿着为党而生、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精神脉络。

北外,发端于民族救亡的烽火之中。1941年,为加强与苏联的交流合作,该校的前身——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三分校俄文队在延安成立,于陕北高原播下了中国共产党创办外语教育的火种。

“当时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便创办了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师生在艰苦的战争条件下坚持办学,秉承崇高革命理想,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军事翻译人才和外语人才,也为新中国储备了一批外事干部。”北外校史馆工作人员说。

满是裂痕的矮腿小板凳、锈迹斑驳的老式油印机、打着补丁的旧毛衣……一件件延安时期的陈设,讲述着这所学校办学初期的艰苦岁月。这位工作人员表示,最初上课时没有桌子,学生们就是坐在这样的板凳上,直接把油印的讲义捧在膝盖上学习。

北外1941级校友何理良回忆说,延安学习时,每天晚饭后,学生们还会围在窑洞里的一盏小油灯下自习。

1944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与外国语学校师生见面会上表示,外国语学校“不仅要培养军事翻译,而且要培养新中国的外交人才”。

随后,为加强教学力量,中央外事组聘请马海德、大卫·柯鲁克、伊莎白·柯鲁克等国际友人,以及曹汀等中国教员到学校任教。

晨光下,如今106岁高龄的伊莎白扶着轮椅,在儿子柯马凯的陪伴下,来到北外东校区一个小花园内,那里矗立着她的丈夫——大卫·柯鲁克的雕像。伊莎白用手擦拭着雕像上偶有的小灰点,怀念着他们曾一起为中国外语教育奋斗过的岁月。

1947年,英国籍的柯鲁克和加拿大籍的伊莎白以国际观察员的身份到河北十里店,观察和采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改复查和整党运动的整个过程,真实地记录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阶段。1948年,柯鲁克夫妇前往石家庄南海山,开始在南海山外事学校任教。

“那时候中国的经济并不发达,伊莎白老师作为西方中产阶级家庭中的年轻人,决定来中国贫穷的农村生活,还一直拒绝领取外专局给的专门补给,表示要与中国老师一样标准。”北外教授张中载曾是伊莎白学生,他告诉记者,南海山外事学校就是北外英语系的雏形,“可以说柯鲁克夫妇是北外英语系的缔造者”。

张中载回忆,在战争中开展教学,柯鲁克夫妇与学生们同吃同住,想方设法机动灵活地开展教学。没有现成的教材,就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英文报刊上的文章。伊莎白常常用打字机工作至深夜,定稿后再刻蜡版印制,“出版”了一本本简洁实用的教材。“此外,他们还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大学英语教程的编写和《汉英词典》的编纂。”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家建设和外交事业的需要,北外从当初教授俄语、英语,发展到教授十几种、几十种外语,目前已获批开设101种外国语言,涵盖了所有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语言和主要语言,成为我国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事翻译的主要基地。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高等学校,北外一直秉承红色基因,听党话、跟党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外语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的涉外高端人才。”北外党委书记王定华说。

据不完全统计,北外毕业的校友中,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有400多人,出任参赞2000余人,学校因此被称为“共和国外交官摇篮”。

链接世界桥梁 讲好中国故事

北外的校园里,老师们用各语种教学的声音、学生们用多语种朗读讨论的声音,从各教学楼敞开的窗户“飘”出,与北外图书馆外墙上50多个语种的字符,相映成趣,演奏出一首“世界大融合”的旋律。

语通中外、道济天下,扎根中国、创见未来。

80年来,北外承担起中外交流的神圣使命,发挥自身独特优势,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所高校,搭建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发展的桥梁。

北外校友、翻译家张幼云曾作为国家领导人翻译,亲历关于香港回归的22轮中英谈判。回忆当时的翻译任务,她说:“能够在这样的历史性时刻,通过自己的翻译工作,去传达中国领导人表达的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的立场,会觉得这是无上光荣的责任,也是一种幸福。”

从北外走出,为国家服务。“这个翻译经历让我受到了一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洗礼)。”张幼云说。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节日的祥和,一项艰巨而特殊的翻译任务摆在了北外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曲强和他的团队面前。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急需将部分病例和疫情资料翻译后,发给国际专家组和世卫组织代表团。“我们承担这项工作是有底气、有信心的。”曲强说,在时间有限、资料缺乏的情况下,从大年初一开始,任务小组连续加班加点,以高效准确的译文质量受到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的高度赞扬。

这所高校,连接国际友人交流的桥梁。

“葡萄牙总统卡瓦科·席尔瓦”“乌拉圭总统何塞·穆希卡”……北外主楼东侧的一片树林里,许多曾到访北外的时任外国首脑的名字刻在铭牌上。棵棵挺拔的绿树正是由时任各国首脑与北外人共同植下的友谊之树。

这所高校,架起中外文化互动的桥梁。

北外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周鑫宇表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通过政党、议会、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交往,中国外交才能形成立体的结构和综合平衡的力量,行稳而致远。在这一布局中,民间外交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推进民间国际交流方面,北外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那段时间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重要,最忙的时候一个组一天接了22个电话。”北外英语语言学博士生刘雪卉是北京多语言服务中心的一名志愿者,疫情期间,她和中心成员们负责120急救热线、北京12345便民客服转来的外国人求助电话,通过三方通话的形式,帮助在京外国人与医护人员和其他专业工作人员沟通,同时帮他们答疑解惑,缓解疫情初期的紧张情绪。

北京多语言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该中心由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外事办和北外合作成立,设有英、法、德、俄、阿、西、日、韩八种语言,为110、120、999、12345等首都城市公共应急热线提供外语服务。

当前,北京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奥林匹克再次进入“北京时间”。

在北京冬奥筹备过程中,北外与北京冬奥组委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为冬奥会培养了一批业务强、语言精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在2008北京奥运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北京多语言服务中心,将再次作为服务北京冬奥会的重要平台,为冬奥会各项工作提供语言服务。

“冬奥会,将是‘北外人的狂欢’。”北外英语学院研究生厉芷扬笑着说。她告诉记者,冬奥会需要大批擅长外语的志愿者,北外的同学们报名热情也极度高涨,“身边的同学几乎都报名了,现在正在等待最后的录用结果。”

APEC会议、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每一场大型国际活动,都有北外志愿者的身影。“立足北京、扎根中国、服务全球”是北外学子的真实写照。

培育外语人才 谱写崭新篇章

北外西校区家属楼的一间屋子里,装饰风格朴素、温馨,客厅不大,除了餐桌,最醒目的是一组木沙发与一盏水晶玻璃台灯,目之所及,便是放在一旁成摞的书卷和报纸。

今年86岁的梅仁毅是北外英语学院退休老教授,曾为国内大学在美国外交史、中美关系史等方面开创了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先河。如今,他依旧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紧追国际时事,并在纸上写下自己的评论。

梅仁毅在北外英语系完成本科学习后,师从翻译家、诗人王佐良先生,继续在北外攻读硕士研究生,并于1960年留校任教。20世纪80年代初,公派留学大潮掀起,梅仁毅经过层层选拔,赴美国耶鲁大学学习。

“我当时是带着任务去的,学成回国后,要给学生开设美国外交史和中美关系相关的课程。”梅仁毅说,当时在国内几乎找不到太多关于中美关系、美国外交等领域的书籍,“我就去纽约的书店,拿着他们的梯子,从书架的顶层一层一层往下捋,觉得有用的我就买下来。最后大概海运了六十箱书回国。”

除了淘书,梅仁毅充分利用耶鲁大学图书资源,阅读了大量文献,并做笔记,同时把重要的参考书借来复印。“北外研究中美关系的书籍,就是这样起家的。”梅仁毅回忆说。

大学之大,在乎育人。培养外语人才、铸就“共和国外交官摇篮”,正是来自梅仁毅等大家、大师的育人实践。

《北京外国语大学章程》第七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有这样的描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复语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将‘中国情怀’放在‘国际视野’前,是因为北外深知,读懂中国才能了解世界,中国情怀决定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北外校长杨丹说。

“我一直梦想着进入外交部,来到北外,师长的教导、校友的鼓励,让我不断朝着目标成长。”北外俄语专业大四学生王诗华,现已被外交部定向录取,毕业后将正式入职。

“可能以后会派到艰苦的国家去工作,但我觉得就像校歌说的,‘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我也理解了什么是‘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一定有我’,希望在国家的重要历史节点我都能参与其中并作出一些贡献。”王诗华说。

“当前,外语类高校建设正经历重要战略转型期。”杨丹表示,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新形势对外语高校建设和外语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从供给侧看,人工智能正在影响传统的语言服务领域,同时更多高校提供了更多语种的教育;从需求侧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因此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他说。

教育改革、政策创新,为北外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培养时代新人注入不竭动力。

2020年9月,北外与中国政法大学签署涉外法治人才本硕贯通培养合作协议,两校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专业和资源优势,培养“外语法学双精通”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

基于长期开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术研究和实践的经验,2021年4月,北外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应运而生。“研究院的成立回答了新时代北外如何依托全球语言优势,把握中外文化传播规律,在世界范围内探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轨迹和路径这一崭新命题。”该研究院首席专家张西平说。

2021年5月,国内首家聚焦国家/国别翻译能力的研究机构——北外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将为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全球语言文化VR实验室、智能教学保障中心……北外还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师队伍建设。

……

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北京外国语大学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形成了“外、特、精、通”的办学理念和“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成为培养外交、翻译、教育、经贸、新闻、法律、金融等涉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

王定华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复合型国际化创新人才,是中国参与全球教育竞争的焦点所在。北外将牢记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立足国情、全球视野”“英语开道、复语跟进”“加强通识、全面发展”,继续向着建设国际化、重特色、高水平、综合型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目标昂扬奋进。

杨丹表示,北外正在实施“十四五”规划和推进全球战略,以全球语言、全球文化、全球治理为重要抓手,深化国际组织急需的复语型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将北外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语言服务提供者、世界一流的中国故事讲述者、世界一流的全球治理赋能者。

(实习生方安然参与采写)(才扬 赵旭)

(责任编辑:百科)

推荐内容
  • 太平人寿做坚强后盾 支撑年轻妈妈对抗病魔
  • 北京公布流感疫苗接种方案:本地户籍老人中小学生免费
  • 新主流网络视听崛起,开启主流价值社交传播之门
  • 全国首例,打造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的“山区样本”——武夷山经济生态生产总值超2500亿
  • 乡村遗产中的“村超村晚”
  • 党史荣光催生奋进豪情